肉類料理科學解密:焦糖化、梅納反應、熟成、提鮮
煎、炒、煮、炸,肉類食材的料理方式有百百種,但烹飪當中隱藏的科學原理,你知道多少呢?今天世界美食城帶你逐步了解,烹飪肉類時常出現的科學反應。熟成肉究竟為何受歡迎?為何水煮肉比不上煎肉來得香?本篇為你抽絲剝繭,釐清料理科學真相。
焦糖反應
焦糖反應顧名思義就是糖透過加熱氧化以後,成色呈現焦糖色的反應。移除水分時,糖會開始分解,釋放出揮發性物質,也就是料理過程常聞到的焦糖香味。
無論是糖的種類還是食材本身含的糖分,都會因組成不同產生各種焦糖香味。例如焦糖反應剛發生時,初步會釋放丁二酮,提供奶油香味。此外還有呋喃會散發堅果香、麥芽酚會產生吐司香味等等。當然焦糖反應要是進行過久,食材的味道反而會慢慢變苦。
拿捏適當的反應時間與成色取決於各種糖的沸點。例如,如果想做出成色比較深的烘焙甜點,糖分就會用上果糖或蜂蜜,因為沸點僅為110°C,屬糖當中最低者。料理常用的蔗糖,沸點則為160°C。焦糖反應過程中,蔗糖會降解為葡萄糖跟果糖,除去水分後會交融反應,產生複雜的香味。料理時除了增甜之外,最主要是靠焦糖反應的成色,在食材不至太死鹹的情況下,煮至完美的顏色。
梅納反應
當你路過餐廳、甜點店、咖啡廳時,聞到撲鼻香味,十之八九是拜梅納反應所賜。梅納反應的產生,一般源自食材加熱至120°C時,胺基酸與還原糖(意即過於「巨大」的糖分子不會發生作用,例如蔗糖)產生反應,釋放繁雜、大量的氣味分子,同時食材也會有色素分子梅納汀的出現,呈現深褐色。因此,一般用100°C煮熟的水煮料理不會出現什麼香味,水煮肉類也不會出現深褐色,而是只有灰色。不過梅納反應也可以在低溫進行,像是肉類或蔬菜湯頭用小火燉8-12小時,照樣也能出現深褐色澤。當然,平常不會有人煮那麼久就是了。
乾燥與高溫是促成梅納反應進行的兩大要素,尤其在無水、149°C的環境最能夠釋放味道和香氣。這就是為什麼在很多料理教程裡,煎肉排前不是先把肉擦乾,就是先灑鹽放乾。
除了時間掌控需拿捏好,適量加點小蘇打粉提升酸鹼值有助肉排的滋味與香氣更加充沛;若想讓外表更加酥脆,不妨加點酸來降低酸鹼值;那假如想兩者兼顧呢?加點油脂煎煮就對了。
熟成
大家都知道,熟成是讓肉變好吃的絕佳辦法,但很少人知道熟成的原理是什麼。當肉組織還處於活體的時候,細胞會抑制酵素(生物酶)的反應。因此失去生命力,酵素的反應也就無可阻擋,開始不停分解肉。大分子變成小分子;肝糖轉為葡萄糖;蛋白質轉為胺基酸;中類脂肪分解成脂肪酸⋯⋯。該過程不但讓肉變得更加軟嫩,也讓牛肉味、堅果味、牧草香。
熟成是動物死亡後再自然不過的反應,然而自然界發生的熟成常伴隨真菌和細菌侵蝕,使肉組織腐敗。所以近年浮上料理界檯面的熟成其實是讓酵素快速分解的同時,阻隔細菌、真菌的影響。所以熟成的料理法才會需要把肉類裝進包裝袋,或是放進熟成室裡,並將濕度、溫度控制在最佳發酵條件。
坊間常出現謠言,說冷凍過的肉就不能拿來熟成。但生物酶並非微生物,低溫時只會抑制酵素作用,要高溫才會把酵素給破壞掉。所以把冷凍肉拿出來退冰後,還是能進行熟成。
鮮味
講到為一樣食材增加鮮味(umami),就一定會提到在幾十年前惹出爭議的味精(MSG)食安問題。即便沒有確切證據指出味精對身體有什麼危害,還是有許多對這個人工增味劑產生擔憂。不過味精的成分,麩胺酸和麩胺酸鈉,其實都是構成蛋白質的組成分子,且不管帕瑪森起司跟番茄等食材,也都有麩胺酸涵蓋其中。所以看似「不自然」的味精,不過是將麩胺酸以鈉鹽形式呈現罷了。
純粹的麩胺酸鹽只帶有些微鮮味,肉類本身含有的核苷酸與之反應才是關鍵,尤其肌苷酸鹽跟鳥苷酸鈉更能大大提升鮮味。不過麩胺酸跟核苷酸在烹飪過程中並不會發生化學反應,提鮮的作用反而在食物入口後才開始:核苷酸改變味覺受體的形狀,藉此讓麩胺酸接觸到受體時,能傳送更強烈的味覺訊息到大腦。
使用粉狀MSG固然可以提鮮,不過使用分別富含麩胺酸和核苷酸的食材同樣能達到效果。常見富含麩胺酸的食材包括番茄、熟成起司、醃肉等等;至於富含核苷酸的食材則有牛肉、沙丁魚、蘑菇等等。